婉兒媽和各位關心此問題的媽媽們,好!又因展覽的籌備,沒有時間回帖,關于雙年展兒童美術特展的情況,屆時,我會在藝術兒童網站上發(fā)布,還將組織重要活動。
關于婉兒媽所提的“兒童美術的最終目的是什么?”。在我為“藝術兒童”的孩子們設計的“調查檔案”,有這樣一條:10、最希望孩子從美術學習中獲得:技術( )、快樂( )、智慧( )、自信( )、創(chuàng)造力( )、合作精神( )、情感( )、審美能力( )、文化理解能力( )、對中國文化的熱愛( )、對人類藝術的熱愛( )、專業(yè)發(fā)展的機會( )。另我高興的是,83%的家長并沒有選擇“技術”和“專業(yè)發(fā)展的機會”,卻或多或少地選擇了其他項,有一些家長除了這兩項外,對其他所有的都劃了勾。我認為如快樂、智慧、自信、創(chuàng)造力、合作精神、情感、審美能力、文化理解能力、對中國文化的熱愛、對人類藝術的熱愛和尊重等,就是兒童美術之最終目的,尤其是12歲以前的兒童美術。
技術對于美術的專業(yè)發(fā)展固然重要,但與鋼琴指法所要求的童子功完全不同,如果過早地訓練,會使兒童本來發(fā)散性的視覺思維被歸攏定型,而無法從自我出發(fā)來感受美術中高高在上的“創(chuàng)造之美”,歸根結底,兒童美術絕非“術”,而是“手段”,就如阿恩海姆《視覺思維》中所說:“藝術是增加感知能力最強有力的手段,沒有這種感知力,任何一個研究領域的創(chuàng)造思維都不可能”。兒童美術更是如此的手段,沒有一門學科能像美術能這樣直接有效地作用于兒童創(chuàng)造力和潛能的激發(fā)。
如果只追求術,最后就成為你說的:“許多受過專業(yè)訓練的人,美感也不怎么樣”。大量的“行畫”制造者——畫匠們的技術可以說很高,畫出的葡萄在滴著露珠,畫出的皮膚可以觸摸,畫出的蝦騙死拍賣行,但除了模仿和復制,藝術作品中最珍貴的觀念、思想、人文精神都在哪里?即使電腦程序能設計創(chuàng)作,但根本是離不開人腦,在一年一度的德國柏林藝術論壇的近兩年展覽中,有來自世界各國的優(yōu)秀數(shù)碼美術作品,這里容不了平庸和媚俗,是創(chuàng)意與革新的天堂,中國的作品還未被選入。國內的設計展覽藝術如此,參加者使用的都是電腦,獲獎作品卻絕不是電腦技術最高的,而是創(chuàng)意最奇妙超群的,即便是最嚴肅的科學,如果沒有創(chuàng)想,體會不到邏輯和數(shù)理的巨大美感,是無法有偉大成就的(許多年前,我參加過李正道和吳冠中先生關于“科學與藝術”的研討會,受益非淺)。所以,想象力、對藝術的認識、不羈的心靈表達和是任何技術都取代不了的,如果在孩子的幼兒階段能“有幸得到這種理想的美育”,將形成影響他們一生的寶貴的“童年經驗”,這經驗里包含的是對美和藝術形式的自我感受、對歷史文化的美感認識、對創(chuàng)造思維和想象力的深度激發(fā)、對藝術尊重的基本態(tài)度。如此的經驗所帶來的心靈滋養(yǎng)會讓孩子在成年體會到生命的高尚與和諧。
而此種教育的缺失已經表現(xiàn)出嚴重的后果。如大家都看得見的是中國許多寶貴的文化遺跡、具有歷史和民族審美積淀的古建筑在新一輪的經濟發(fā)展中一個個減少,而70年代巴黎的一位市長,卻因批準了一座于老城巴黎不協(xié)調的建筑,引起全體市民的集體抗議,引咎辭職,至今,這座被視為“審美敗筆”的樓象恥辱柱一樣站在巴黎城邊。可是,比起中國的許多地方,巴黎的歷史短得如同新生兒,但自盧梭開始的“重視美育”所帶來的全民審美修養(yǎng)與意識的提升,讓子子孫孫受益無窮,受盧梭的影響,席勒的“美育”觀念又使德意志充滿了同樣崇高的審美基礎。
這就是我上面所說的“童年經驗”里的幾個內容對人的重要影響,以及對延續(xù)到個人、社會和整體生存環(huán)境的更加深刻的影響。
另一個有趣的例子:我和老公在北京郊區(qū)蓋好了一座大房子,完全由我們自己設計。我父親的一位老友,一位年逾古稀的建筑師看了感慨說:這應該就是后現(xiàn)代主義的東西了,抓住了中國建筑最重要的特征,還很簡約,簡約就是一種現(xiàn)代嘛,可以在建筑雜志上發(fā)了。
我一位42歲很可愛的朋友來了,理工碩士,說:這是房子么?我覺得象監(jiān)獄,她看到哪里都忍不住要說:哈,怎么想的,藝術家真無法理解!
又一個英國朋友來了,41歲,搞經濟研究的,不作聲地看每一個地方,最后說:這是四和院的現(xiàn)代版,真的太好了,你的外墻想用什么顏色?我說:水泥色。又問:那你的內墻呢?我說:白色。他說:我也這樣覺得,自然是一種很高的觀念。
我不難得出結論:恐怕我們一代人的審美基礎存在著斷層,導致這代人沒有欣賞的基本能力,一個另類些的建筑,除了專業(yè)人士能看明白外,非專業(yè)人士,哪怕是高學歷,也一竅不通。而那個非畫家、非建筑師,也非評論家的英國老,為什么有如此到位的欣賞水準,就是美術教育的底子。我將1994年《美國國家藝術教育大綱》的前言中一段話再次送給大家:“事實上,我們依賴藝術幫助我們實現(xiàn)人性的完整。我們深信了解藝術和藝術實踐對兒童精神思想的健康發(fā)展是十分重要的。藝術與教育一詞的含義是不可分的。長期的經驗告訴我們,沒有一個缺乏基本藝術知識的人能夠表明自己受過真正的教育?!?/P>
所以,不能再把“美術教育”的目的統(tǒng)一化、現(xiàn)實化,那也是功利化的一種。
我曾經在德國的SARROW小城遇到一對退休的數(shù)學教授,他們熱情洋溢地給我展示了從40歲到60歲的所有作品,那是已經出版的10本描寫大海的書,和近百幅描繪大海的畫,原來丈夫酷愛油畫,雖然只是一般的業(yè)余水平,但卻畫得充滿自信和激情,不同地方、不同時間、不同心情下的海都是不同的,全部作為太太寫的海之書中的插圖。這些書被同樣熱愛大海的德國人搜集,這使得他們的生活非常幸福,而這樣類似的用繪畫來表達個人愛好的德國人有很多。
對比起來,即使我們的肚子問題早已解決,在審美和創(chuàng)造的樂趣上也顯得乏味和平淡,或者沒有信心、沒有勇氣去打開被定式思維封鎖的心靈,手也無法隨著心去飛舞了。我的一個深圳的學生媽媽,就被到歐洲所看到的藝術感動了,第一次拿起木刻刀自信、大膽地試了幾下,就開始刻,結果出現(xiàn)了我們所說的“奇跡”。(見圖)
所以,理想的美育有什么用?它甚至讓不惑之年的媽媽能充滿自信噴發(fā)內在的潛能、它讓我們的生命有生存的品質、讓我們的環(huán)境具有人文氣息,讓我們的孩子積累最美的視覺經驗……。我在文章中曾寫到:“重要的是;兒童繪畫中寶貴的直覺、想象和創(chuàng)造力能否成為藝術家的童年經驗并隨著成長轉換為對藝術坦誠的態(tài)度、對生命價值與人類智慧的尊重,使個體的感性和理性相和諧、使我們未來的藝術更接近于心靈的需要,最終將人與文化的本質趨向統(tǒng)一,通往人性的真實。”
我國的美術教育被列為素質教育的核心,其改革正在進行之中,過不了幾年,中小學的美術教材會發(fā)生大的改動,將重視體驗、感受、情感、欣賞和評價,而改變了以往的“量化”、“標準化”、“概念化”等偏差。
所以,有幸的是:先進的家長們在認識到許多嚴重的后果時,還有機會看到希望。對于另一個婉兒媽所提的最好的問題,我將另外回答:兒童美術的評價標準是什么?